Recap
- 中醫-脾的生理功能:脾主運化(水穀及水液)、脾主升清、脾統血,是對於脾的消化功能、脾氣上升的特性以及脾的統攝血液功能的概括。
- 西醫-脾臟具有造血、儲藏血液以功能,也是免疫系統的中的一環。維持脾臟正常功能,需要充足的休息、預防過度疲勞,以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
- 脾經的保養:飲食上要注意,規律飲食,少吃寒性以及油炸重口味的食物。血海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三個養脾穴位。
- 方劑-歸脾湯有補益氣血、健脾養心功效,適用於心脾氣血兩虛證及脾不統血證。
- 節氣養生<小滿篇>芳療-足太陰脾經精油配方。
中醫-心的生理功能
心位於胸腔,橫膈膜之上,有心包護衛於外。在五行屬火,與小腸相表裡,有主宰生命活動的作用,故心又被稱作君主之官。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其生理功能主要有兩方面:
- 心主血脈
包含心主血及心主脈兩方面,血指是血液,而脈為脈管,也稱脈絡,是血液運行的通道。中醫的心是負責調節血的流動的功能單位。當心臟跳動時,血液便會在血管中運行,並輸送至全身,透過心的作用,血便可健康流暢地運行於脈中。由此可見,心行血以輸送營養物質到全身,以維持其正常功能。心臟功能正常,則脈象和緩有利,節律均勻,面色紅潤有光澤。中醫認為良好的血液運行的最基本前提是心氣充盈、血液充足和脈道通利。
- 心主神志
又稱心主神明、也稱心藏神。神為何?中醫學的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如臉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等。狹義的神,即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故從中醫整體觀念來說,心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在臟腑中居於首要地位,五臟六腑在心的指揮之下,進行協調的、正常的生命活動。《素問 宣明五氣論》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意指人體的精神思維,都是臟腑的生理功能,雖各有所屬,但主要還是心為主導。
認識心臟
心臟的功用是推動循環系統中血管的血液。血液提供身體氧氣以及養分,同時也協助身體代謝廢棄物。
人的心臟可分為四個腔室:上半部的左右心房、及下半部的左右心室。心臟外層被心包所保護圍繞。健康的心臟會透過心臟瓣膜使血液維持單一方向的流動,並藉此避免發生血液回流的問題。
心臟負責了全身的血液循環,此循環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兩種。體循環負責身體大部分的血液運輸,身體的缺氧血會先由上腔和下腔靜脈回流到右心房,再進入右心室。右心室會將缺氧血泵入肺臟進行氣體交換,這部分稱為肺循環。缺氧血在肺臟得到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後變成顏色較鮮艷的充氧血。充氧血會回到左心房,經過左心室後由主動脈輸送至全身,再次回到了體循環中,而在肺臟獲得的氧氣將會被用來供全身進行新陳代謝成為二氧化碳後再經心臟流入肺臟排除。
心臟病長年位於國民十大死因之一。常見的心臟疾病包括: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先天性心臟病。
心臟疾病發作會影響心臟運輸血液功能,嚴重時還會有猝死的可能。如果身體出現異常疲倦、胸口有壓迫感、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或急促、心悸、不明原因暈厥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當心是否是心臟出了毛病。
以下行為這些也有較高機率會導致心臟疾病:
- 抽菸
- 酗酒
- 肥胖
- 不健康的飲食
不過也有些風險是無法避免的,像是家族有心臟病史或是年紀大所造成的自然老化,屬於罹患心臟病的高風險群更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心臟健康狀態。建議大家可以做定期的健康檢查,尤其是測量血壓以及膽固醇。糖尿病患者也要特別注意。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建議,比起飽和與反式脂肪,應以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為主,前者可降低壞膽固醇水平,後者則是降低身體總膽固醇水平。反式脂肪則最好避免。再來還有減少糖和鈉的攝取、多吃高纖維的食物等。
心經的保養
心經不僅與心臟有關,也與情志方面有關,只要多保養心經,就可調節心理、安定神志,如:心理、思慮、神志、睡眠、感情等問題。心經的巡行路線從心中開始,連接心臟。其支脈從心臟向上至咽喉部位,再往上聯繫眼部。它的主脈從心系上行至肺部,向下出于腋下,沿上臂內側後緣,下向手肘內,前臂內側後緣,到手腕、手掌內後邊,向小指的內側出于末端,接小腸經。中午11點至下午1點是心經氣血最旺盛的時候。因此平時我們可以輕輕拍打或是揉按心經來預防心血管疾病喔!同時也可以讓心情舒暢呢~
心經的保健穴位-安神三穴
- 少府穴
少府穴在手掌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拇指尖部位即是。此穴用來清心火的功效特別好,可緩解心悸、心律不整、胸痛、手掌疼痛、小指抽筋等症狀,還能改善前陰部的不適,如陰部搔癢。
- 神門穴
神門穴位直手腕橫紋尺側端,在尺側腕屈肌鍵橈側凹陷處。有安神、清心火、調氣逆的作用,常用來治療失眠、心煩焦慮、健忘、頭痛等神志以及心系疾患,以及心經所通過部位的問題。
- 少海穴
少海穴取穴需屈肘,在內側肘橫紋末端與肘尖連線的中點處。可疏通心氣、安神、緩解手臂麻痛及手抖。
方劑-甘麥大棗湯
【處方來源】《金匱要略》,東漢張仲景撰。為傷寒雜病論中的一部分,經後世醫家編輯整理後成為今日大家所熟知的金匱要略,內容為內科雜病為主的多科脈證治療。
【藥物組成】甘草20克、小麥100克、大棗10枚,以水1200 ml,煮取600ml,分三次溫服。
【功效】和中緩急,寧神安躁。
【主治】婦人臟躁證。
【臨床應用】本方營養神經,鎮定安神。用於歇斯底里,躁鬱病、神經衰弱、不眠、癲癇、帕金森病、夢遊、小兒夜啼、胃痙攣、痙攣性咳嗽、心律不整。
【方解】臟躁一般指精神方面的疾病,多見於婦人,多因憂思過度,心陰受損,肝氣失和所致,故治宜養心安神調肝和中。方中甘草甘緩和中;大棗甘溫益氣,兩藥甘平質潤性緩與小麥相伍,能補中益氣,調養心陰,並可緩肝氣之急。
芳療
精油配方-手少陰心經
*按摩配方
- 花梨木 (5 滴)
- 祕魯聖木 (2 滴)
- 阿密茴 (1 滴)
- 千葉玫瑰 (2 滴)
- 阿拉伯茉莉 (2 滴)
- 佛手柑 (8 滴)
- 沙棘油 (1 滴)
- 冷壓芝麻油 (20ml)
早上可以塗抹一點在膻中穴上並敲打此穴 → 可幫助增加呼吸深度。
睡前按摩心經可以提升睡眠品質。
*嗅吸擴香配方
- 花梨木 (5 滴)
- 祕魯聖木 (3 滴)
- 阿密茴 (1 滴)
- 千葉玫瑰 (2 滴)
- 阿拉伯茉莉 (1 滴)
- 甜橘 (15 滴)
- 苦橙葉 (1 滴)
休息時間,靜坐, 睡前是都可以用嗅吸法/擴香法來安神。
Comments
Post a Comment